当前位置:首页  >  APP下载  >  媒体聚焦

【陕西日报】美丽的土豆花在毛乌素沙漠绽放

发布日期:2015-08-14    作者:    来源:    点击量:7399   分享到:

 

七月的榆阳北部草滩区,万亩马铃薯花竞相开放,花海如潮。一走进岔河则乡岔河则村赏花地,浓郁的马铃薯花香扑面而来,花香醉人。放眼望去,蓝天碧野之间,集中连片的马铃薯花海像是宽广辽阔的大地上镶嵌的一块雕花地毯,那一朵朵马铃薯花儿,洁白如雪,晶莹剔透,好似一颗颗珍珠。微风拂过,一朵朵薯花翩翩起舞,好似绿色海潮中跃动的白色浪花,一直向天边涌去……
     然而,七年前,在这片繁花似锦的土地上还是寸草不生,如今的“花海”只是曾经的“沙海”。近日,记者深入榆林地区,探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榆林荒漠变良田,两害变一宝,成为西北土地上的璀璨明珠?
       技术创新,再造绿洲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历史以来,榆林地域偏僻、生态恶劣,农业可耕地少,耕作粗放、基础脆弱,农民贫困落后、科技素养低,“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一度成为榆林农村的“代名词”。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上马,蓬勃发展的能源化工业和滞后的传统农业差距更加拉大,农业弱质特征更加明显。
    自2008年以来,我省针对毛乌素沙地利用问题,在坚持体制创新战略、产业化发展战略、科技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四大发展战略基础上,在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和支持下,由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牵头开展了“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以下简称“成土技术”)和“毛乌素沙地砒砂岩固沙造田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生态改善作用”(以下简称“固沙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以复配成土、高效节水和固沙造田为核心的完整造田技术体系。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了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解决我省耕地占补平衡问题,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用地服务保障而成立的省属公益性国有独资企业。主要负责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易地占补平衡造地、土地一级市场和建设用地开发、土地勘测规划设计、土地工程科学研究及土地相关产业的开发等业务。集团以“做大国土资源主业,做精土地工程科研,做优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主要任务,目前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土地工程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技术创新累计完成土地整治工程实现新增耕地面积近30万亩,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总经理、土地工程学科带头人韩霁昌研究员给记者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榆林沙化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砒砂岩,一种是沙子。砒砂岩裸露风化遇风起尘,遇水则大量流失,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被称为环境癌症。沙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是导致土壤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这两种物质,一个保水一个漏水,一个板结一个透气,具有互补性。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经过砒砂岩与沙不同配比的大量实验室实验和实验田反复试种研究,二者按照1:2至1:5的比例配置后,形成松散透气、结构适宜的胶结土层,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性能,且不同比例的复合土壤具有广泛性和适宜性,有利于作物生长。耕作层新形成土壤的粘粒和粉粒在30%左右,透气性和保水性都达到了高产作物种植对土壤的要求,利于保水保肥,适宜作物生长;另外,复配土壤表层形成1毫米左右的结皮,固定了沙体的流动,对保水抑蒸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实现了固沙和种植的双赢。特别在冬季,地表形成冻盖层,有效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韩霁昌说,这项技术从单一化治理向综合利用的模式转变入手,以增加耕地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在省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围绕“砒砂岩与沙物质结构互补,复配后可成为耕作土壤”的发现,研发了砒砂岩与沙快速成土的核心技术和固沙技术,实现了砒砂岩与沙的资源化利用,并进行了工程示范与技术推广。
     利用该技术,目前已使毛乌素沙漠10万亩沙荒地变为良田。同时,项目与现代化规模农业无缝对接,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全省的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补充资源。成果对耕地红线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行业科技进步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艰苦奋斗,无悔付出
      在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示范工程竣工后,大纪汗村土豆亩产现已平均达到300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岔河则土豆亩产达到8000斤,玉米亩产近1000公斤。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面对如此丰硕的成果,我们走访了被誉为“大漠神工”的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榆林分公司员工曹源。曹源回忆说:“我是2011年12月到的公司。记得刚到部门时,参加‘土方拉锯’项目。那时正值冬天,我们带着仪器吃力地爬上高高的土丘进行测量,四个人交替轮班,从土丘下来的时候大汗淋漓,可坐到车里,冷风一吹,脖颈的汗水又瞬间结了冰,掉在后背上。当时项目部也就只有十几个人,工作真的很紧张,记得当时同我并肩作战的同志有一位叫胡延涛,他的妻子第二天就要临产了,他坐了一夜的火车,在他妻子生产前一刻才赶到她的床前……”
       当记者提及做项目遇到的困难时,曹源笑着说:“当时做工程的时候要推地,当地的村民很不解,甚至把门板儿都拆了。我们从前是住在租来的平房里,房间冬天很冷,我们两个人轮班烧炉子到半夜十二点左右,确保大家能睡着,毕竟睡着就不冷了嘛!吃的也很特别,‘沙子拌饭’,当地就是沙地,即使每天都刷的碗第二天还是会有很厚的沙尘在上面。”
       经过工程项目建设,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5.4万亩新增耕地指标;为陕北100万亩以上宜耕毛乌素沙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标准化建设和规模化经营与现代农业无缝对接,革新了传统的生态建设与生产方式。
       在如此大的工程量下作业,曹源说:“为了项目顺利进行,我们平均一年在项目部狭小的屋子里要住上三百二十几天。每天为了放线,早上六点起来开始绕着五千多亩的沙丘放线,晚上天黑得看不见五指才回来,时常走的一脚深一脚浅。现在我来环视这片土地,每一口井,一条边界,一根电线杆,我的眼前都能清晰地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孟家湾共有128口机井、岔河则33口机井,我记得它们建成的每一个细节。”
       现代农业,前景美好
       新世纪以来,榆林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在重新审视市情特点、准确把握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一方面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形成了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并被确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三大战略”(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省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晋陕蒙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懈探索,开展了以高产创建为主的农业开发,屡创37项全国高产纪录。不懈的努力,使榆林农业冲破人们的固有认识,农业地位取得历史性突破,榆林正成为陕西发展现代农业“希望的热土”,现代农业正逐步改变着这里的农业生产观念、方式、途径,焕发着蓬勃的发展生机,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榆林市中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海在采访中说:“要搞现代化,必须以土地工程为基础,有国家、省上的土地政策做扶持,否则无从谈起。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是给子孙后代造福,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正在榆林的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等县(区)宜耕的其他草地、沙地等未利用地开垦建设110万亩吨粮田,而榆林的孟家湾、岔河则等项目正是陕北百万亩吨粮田建设的试点工程。陕北百万亩吨粮田建设是陕西省重大土地整治五大工程之一,是省政府打造“陕西第二粮仓”下达给省国土、、农业部门的重要任务。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结合陕北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宜耕条件,通过土地工程的实施,运用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砂复配成土的先进科技成果,从2010年开始实施整治。经过5年的土地工程实践,吨良田建设项目已经在榆林初显成效。
       陕西省国土系统科学开发保护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吨良田建设项目,使毛乌素沙漠变成良田,在耕地增量上做出了文章,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新惊喜,为生态修复沙漠提供了重要工程经验,为在沙漠地区涵养水资源开辟了一条道路,给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土地资源增量提供了新条件。
       抬眼望着无际的毛乌素沙漠,万亩田畴装点着绿色的马铃薯叶,朵朵洁白的马铃薯花,宛如一朵朵科技之花,盛开在浩瀚千里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