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APP下载  >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沙海展开绿色画卷新技术让毛乌素沙地变良田

发布日期:2011-09-06    作者:    来源:    点击量:7240   分享到:

金秋9月是收获的季节。但是,当看到眼前这片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马铃薯地时,记者很难想象这里地处生态严重退化的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是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沙地的统称。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的毛乌素,长期以来被喻为中国“最年轻的沙漠”,只在水源丰富的地方散落着些许绿洲。


同行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在该地区,砒砂岩和沙子被并称“两害”。


砒砂岩,当地人称为“红胶泥”,学术上也称为泥岩。“砒砂岩”这个名字是当地人根据其危害性对它的俗称。砒砂岩一旦裸露就会风化,遇风就起粉尘,遇雨水就变松散,随水大量流失,被称为“环境癌症”。据统计,每年黄河里带走的1.9亿吨沙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砒砂岩。但当雨水一过,它就板结干硬如石。“庄稼种不进去,种进去也长不出来。”当地人说。


沙子特性松散,漏水漏肥,形不成土壤的团粒结构,且随风飞扬。可以说,这两种物质是导致当地土地资源生态退化问题的祸害。


为了应对“两害”,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西安理工大学历经三年,联合进行“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研究,使毛乌素沙地变良田成为可能,并在一些沙海展开绿色画卷。


记者看到的那片马铃薯地,就得益于该示范项目研发的砒砂岩与沙成土组合技术。


这片马铃薯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大纪汗村,正处于毛乌素沙地范围,过去由于土壤贫瘠,农作物很低产。大纪汗村的土地整治工程,从2010年3月立项动工,当年10月竣工,为大纪汗村新增耕地约2327亩。今年,大纪汗村在整治后的土地上首次种植马铃薯(紫花白品种),预计亩均产无病毒种薯将达到3000公斤以上,比该村耕地种植的马铃薯产量足足翻了一番。


9月4日,“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顺利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鉴定。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鉴定专家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围绕土地开发整治、解决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矛盾和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战略,利用实验、试验、观测、模拟等成套技术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分布广泛的砒砂岩与沙的物质特性、胶结作用及其成土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工程示范,取得了四方面的创新成果。


首先,该项目发现了砒砂岩与沙两种物质结构在成土中的互补性,通过系统开展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实验研究和田间试验,提出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需求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其次,在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

其三,集成与凝练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节水高效技术等五项技术,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技术体系;最后,该项目创新性地实施了标准化、规模化的成土造地工程,变砒砂岩与沙这“两害”为“一宝”——高效农田,成功实现了沙地的资源化利用,形成了毛乌素沙地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化经营为一体的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


一些鉴定专家还特别强调,该项目所具有的原创性和重要推广价值,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专家们也建议加强对成土质量的长期跟踪与监测。


《科学时报》 (2011-09-06 A2 综合)